文 |地缘历史档案
编辑 |地缘历史档案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在中国这么长的历史里, 有一个朝代的十二位国王,一个陵墓都没找到。不是说没挖,是真没找到。
西周,从武王灭商开始,到幽王被犬戎灭国,整整三百年,十二个天子。结果呢?陵墓在哪,没人能说得清。
展开剩余84%考古队挖了几十年,从洛阳到宝鸡,从岐山到西安,挖出了几百座贵族墓, 车马坑、青铜器、甲骨文啥都有。
可就是没有一座能拍着胸脯说,这是谁谁谁的天子墓。但最奇怪的地方还不在这,而是,我们其实可能早就挖到了,但没人敢下结论。
到底是藏得太深,还是我们根本就不懂西周的规矩?
西周天子陵,为什么找不到?
事情得从1928年说起。那年夏天,洛阳金村一个农民打井, 发现地下水发黑,接着就是一堆青铜器碎片。后来一查,竟然是个大型墓地,规模吓人。
可惜消息走漏, 三年时间被盗了三十多回,文物八千多件,流到了美国、法国、日本,连张大千都买了两件。
专家一看,青铜器风格偏早,墓道是“亚”字形,也就是四条墓道,规格极高,还带铭文“王作宝彝”。
当时不少人觉得,这可能是西周晚期王陵。可最后考古报告一锤定音: 东周周平王墓。
这个结论不是拍脑袋定的。 青铜器的字形、纹饰、铭文内容,再加上墓葬结构、周边遗址分布,全指向春秋初期。
虽然规格高,但始终没到“天子唯一”的程度。再说了,西周王陵要是都在洛阳附近,那镐京、丰镐那边挖出来的又是什么?所以,金村这一回,虽然轰动一时,但还是没中。
再过几十年,2002年就在洛阳城里的一所中学,考古队又发现了两座超高规格大墓。 一座“亚”字形,四墓道,另一座“中”字形,两墓道。
出土了不少带 “王作宝彝”字样的青铜器。又有人说,这次该是西周王陵了吧?结果还是一样,是 周平王。
这时候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总是周平王?明明西周的国君比他早上几代,但从文物上看,规格反而不如他高。这不正常。有人猜测,是不是西周天子陵早就被毁了?
也有人说,是不是我们理解错了西周的葬制。后来一查 《周礼》和 《周易》,才发现西周确实玩了一套跟别人不一样的规矩。
西周实行 “不封不树”。意思很简单, 墓葬不堆封土,不立标志,埋进土里之后和自然地形融为一体。
你今天走在一座山坡上,说不定脚下就是一位西周天子的陵墓。再加上宗法制下的 “族葬制”, 王族死了都埋在一块地里,天子、亲王、公侯混在一起。
你挖到一堆贵族墓,一座比一座气派,但你压根不知道哪个是王。
最接近真相的一次, 是2004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的发掘。 那次挖出了37座墓葬,其中10座是四墓道大墓,还有13座车马坑。
车马坑里 “一车六马”,这在当时是顶配,只有天子能用。更牛的是,出土的甲骨文里有 “周公”“文王”字样,好几件青铜器的工艺水平远超同期。看起来这一带就是西周核心贵族的“家族墓园”。
可问题还是那句话,没有 “某王之墓”这几个字。没有实锤,谁都不敢定这就是天子陵。学界最后只能保守一点,说这是周公家族墓。你说是不是天子,留给未来再说。
不是我们不想挖,是没法挖
有人说,那现在技术这么发达, 卫星遥感、地磁成像、激光雷达、三维建模,全上不就行了?说得容易,真不是那么回事。
先说技术问题。西周王陵如果真的按“不封不树”来搞,那就是 完全埋地皮下,没封土、没地标、没结构外露,深埋十几米,跟周围地貌一模一样。你用雷达扫,扫到的是一整片山地,哪知道哪儿是墓?
再说政策问题。 国家有明文规定,帝王主墓不能主动发掘。除非碰巧施工挖到,或者有特别理由,否则不能动。
秦始皇陵你知道吧?兵马俑都挖出来几十年了,主墓还在那儿躺着,一个铲子都没动。西周天子陵也一样,哪怕你知道底下有东西,不允许就不能挖。
还有个大问题是,盗墓太严重了。西安、宝鸡、岐山这些地方,历代盗墓成风。 战国时秦国系统盗掘六国王陵,明清时期盗洞遍地。
周公庙那边的墓,几乎每座都能看到西周晚期的盗洞。你原本能找到点线索,现在全让盗墓贼毁了。你说你挖出一件鼎,铭文断了半截,你怎么判断它属于谁?
而且九鼎这种象征王权的东西,被后代不停模仿,春秋战国也有,就更不好判断了。
所以你看,我们不是不想找,是没法找。找到了,也不敢轻易说 “这就是西周天子陵”。怕说错,怕误导,怕引起不必要的动静。
我们在等的,是一次“刚好”的发现
话说回来,西周天子陵真就没希望找到了吗?也不是。
现在大家的希望,一是放在陕西宝鸡的周原遗址。那地方已经发现了几百座贵族墓,好几件青铜器带有“文王”“武王”的字样。
再就是 西安丰镐遗址,文献记载文王、武王葬于“毕”,而“毕”这个地名到底在哪,一直有争议,有人说是宝鸡,也有人说是西安,甚至还有人说在咸阳。
有专家建议,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交叉对照,从中找线索。也有人主张扩大探测范围,用地磁、AI建模,做大数据比对。还有人提出,可能我们早就挖到了,只是把它当成了贵族墓看漏了。
总之,机会是有的,但得等。等一次意外的施工发现,等一次意外的深埋器物出土,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“刚好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景盛网-软件股票排名-股票配资炒股网-重庆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