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数人对于分封制的理解,往往认为秦始皇以后,分封制就没了。古代史官也认为,秦以后,“封建变郡县”(这个封建,指的是封邦建国,就是分封制)。但是实际上,古代中国历史,也可以理解成分封制和郡县制如何均衡才更好的历史——比如曹魏没有分封制,导致司马家篡权成功。而司马家搞了分封制,又导致八王之乱。
即便这样,分封制和不分封的优劣也一直争议:比如明朝初年和清朝初年,明清都一度搞过分封制:前者导致了朱棣推翻建文朝廷,后者也爆发了三藩之乱。
在中国历史上,周朝、西汉和唐的分封制(就是节度使制度)最为典型,那么这三者有什么区别?
1、背景差距
和西汉、唐朝相比,西周的分封,属于典型的画大饼。西周的分封,其实就是天子把宗室和功臣,分封到蛮夷那里,并利用西周的名头吓唬这些蛮夷。
展开剩余71%当然西周这么搞,也是吸收前朝教训——商朝那会儿,商朝要求周边蛮夷以诸侯(方国)的名义给商朝进贡。一开始周是商的方国。只不过,周逐渐做大,最终推翻了商。因此周朝吸收商的教训,开始安排宗室和功臣去接管这些蛮夷——说白了,周天子觉得,自家人只要掌握了蛮夷,那大周朝何愁做不到千秋万世?
所以西周的分封,有点开荒的意思。
西汉的情况和西周不同。
刘邦亲身经历过战国时代的结束以及秦的崩溃。刘邦从现实出发,认为汉廷的行政能力有限,想要直接统治如此庞大的帝国,肯定容易出事儿。所以刘邦从分封+郡县并行的思路出发,在消灭外姓诸侯以后,宣布只有刘家人才能做诸侯王。
当然,这个分封制,在文帝那会儿得到改良:就是汉廷可以通过一些名义,逐渐收回诸侯王土地,然后册封更近的宗室做诸侯王。
其实我其他论述西汉分封制的文章,真有读者很无知表示:明清都能直接统治比汉还大的地盘,凭啥说汉做不到?其实这种人是学不明白任何学科的——任何学科,都需要有个动态思维。
所以西汉的分封制,有种权宜之计的意思。
再说唐朝的节度使制度。
唐的节度使制度是李隆基设计出来的,节度使一开始属于临时工,就是临时根据朝廷的授权,管理一个地区的军事、行政、财税这三大权,并借此整合力量和胡人干仗。但是安史之乱以后,唐廷对于节度使的管理也处于松散状态。并且,节度使也出现了父子相传的状态。到了唐朝最后那几年,唐廷甚至还册封节度使杨行密为诸侯王。后世根据这些,综合得出:节度使制度,其实最终演变成了特殊的分封制度。
因此节度使制度演变成分封制,其实更多是朝廷的一种无奈。
2、身份差异
当然,这三种分封制,或者说准分封制,还有一个差别在于身份问题。
西周的分封制,不少诸侯是功臣——也就是天子家族之外的人。
西汉一开始的分封制也和西周差不多。但刘邦知道西周的历史,所以信不着外姓诸侯王。因此韩信等诸侯王最终都被刘邦设计害死。之后在西汉,原则上只有刘家人能当诸侯王。
而唐朝的节度使,基本上都是武将。而且传承并不完全是父子相传,也有节度使把职务传给部将的情况。
发布于:辽宁省景盛网-软件股票排名-股票配资炒股网-重庆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